《我还是喜欢东京》的作者韩建民先生曾在一个采访上说:“日本非常舒适,每个细节都做的非常到位。那天是立春,我们中国人可能立春就是立春,但这天在日本吃饭的时候他们还会给一个春芽,这种感觉既舒适现代又有文化历史。”
日本有一位很著名的理论文明评论家山本七平,他这样讲过,中国大陆是一个文化中心,面对这个中心文化,日本人总有自卑感,总觉的处在下风。那么日本的特点、长处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细节。日本什么事都从小处着手,从细部着手。
日本人非常注意细节,这其实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的。人们会从这些细节中看到别人的用心,享受到因细节做得好而带来的喜悦。今天我们就从各方面来说说日本的细节控到底有多么严重吧!
食之精细
民以食为天,一个吃字说大可大,说小可小,那就先从食品说起吧。日本的食之精细也是从各方各面有体现的。用手机扫描食品外包装上的QR码,能获得食品生产者、农药与肥料使用,甚至烹调方法等信息,这叫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就算是泡面,日本民族也没有放过对它细节地方的改变。如果泡面内有油料包,通常不是密封在包面杯里的,而是用胶贴在杯盖纸上,并注明“使用前加入”。注入热水后,蒸汽自然会是固体油料包融化为液体,同时油料包的胶也在蒸汽加热之后能被轻易撕下来。
住之体贴
日本人在建住宅的时候,通常会从二楼屋顶的房檐边做一个雨槽,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倾斜的屋顶流到这个小槽里,这个小槽一直连到最下面,距地面1米左右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这个水龙头,就可以接到这些积存的雨水用来浇花、浇树什么的。
而且在日本,40岁以下的人,10人有6人在租房;30岁以下的人,100人中只有7.5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政府高级官员有公邸,国会议员有宿舍,离职或者落选,就必须退房。
行之方便
日本的交通应该是非常规矩有条理的,日本的红绿灯并不是同时切换的,而是大约有3秒的时间,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全部都是红灯。这样的细节其实很巧妙,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尽量避免哪一方面的车辆由于没有及时停车而造成事故。
日本新干线、地铁和巴士的运营时间误差几乎是以秒计算的,而东京人使用轨道交通出行占据交通出行总量的86%,比开私家车更畅通更有效率。而且政府公务车的数量,在全国机动车流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公共安全
在日本防灾仓库和避难场所是无处不在的,避难指示路牌也是司空见惯的,地震急救包超市也是有售的,就是人手一个。而且但凡在施工中的建筑,必须是包的细密严实的,无尘、保洁、静音。
如果在路上又临时的小时工,如修理下水井等,也会像如临大敌一般,工程车上警示灯闪烁,雪糕筒隔断,至少有两名戴头盔的制服人员手持橘红色荧光棒挥舞戒备,专人引导经过的行人。为了公众的健康,日本很多地方都有整个区的“路上禁止吸烟”,而烟民们居然都做到了。
女性关怀
在女性关怀方面我觉得日本做的还是挺好的,大多数电车都有“女性专用车厢”,开放时间为上下班高峰期,在限定时间外男女均可乘坐,而“女性专用车厢”的设计也是源于日本。在东京台东区根岸图书馆的新闻杂志阅览区,50个座位中有10个是女性专用座位。
而且日本的女性享有1年零6个月的育儿假,生一个孩子能拿到一次性补贴42万日元。想比起中国4个月不到的产假还是很棒的。其实日本除了女性关怀以外,还有幼童关怀、老年关怀和残障关怀。
垃圾处理
日本的垃圾分类可不像我们简单的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也不是简单的分为可燃和不可燃,而是报纸杂志、瓶罐、布类、小家电都需要分开处理,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借助分类手册才能确定垃圾的所属类别。
你知道在日本如何正确的处理一个塑料瓶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才能丢弃,1、将瓶身、瓶盖、塑料包装分开;2、将瓶身洗干净;3、压扁。
在日本,家电也是不能乱丢的,根据日本的《家电回收法》,仍一台电视机或者洗衣机,需要支付3000日元左右,冰箱的费用稍微会贵些,需要5000日元左右。而且每一台家电上扫描有购买者资料,如果不按要求回收,将会被处罚。
其实,这只是日本细节控几个方面的体现,仅仅说了一点。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和喜欢细节的人,从诸多的细节中,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为他人着想和尊重他人,一切的细节都是为了方便他人。
在如此美好的心态和想法下,做出来的事情一定会令人感到舒服,满意和愉悦同时也会传递给付出的一方。